為土地種一個希望——公益平台成立15週年
「回首這15年,是一場奇幻的旅程。」嚴長壽董事長聊起公益平台15歲,臉上帶著微笑地說道。從一開始的想像或以為做不到的,到15年後變成實踐版,這過程有三個缺一不可的角色:有願景與想像能力的規劃者、專業的執行團隊和最重要的幕後支持者。 嚴董事長自許是一位願景規劃師,他深信:「文化是一個社會走向文明很重要的根基。」在亞都麗緻飯店擔任總裁時,他便致力推動以藝術文化與世界做朋友,因而也支持了許多音樂、文化和公益計畫。帶著這份心念到公益平台,轉化成他手繪的logo——眾人合力頂起一個平台,讓人才有綻放的舞台。
從森林到海洋——支架大洋舟與海洋文化推廣
為什麼在科技時代還要親手造船?Yvonne(江伊茉)懷抱著復興海洋文化的理想,熱情地說:「想像有一天,蘭嶼不再有達悟族人手作拼板舟,或者有一天,不再有農人種植,我們的食物只剩下標榜營養均衡的包裝品。我們能有什麼樣的文化遺產留給下一代?」而這份海洋文化的遺產,溯及4000多年前的台灣史前居民,他們以精湛的航海能力密切地往返鄰近島嶼,古南島語因此傳播了出去,台灣成為南島語族的發源地。
陪伴的力量——在宅醫療余尚儒醫師專訪
「如果你覺得有一件事情現在的狀態不好、需要改變,最好改變的方式是先做出一個理想的樣子給社會看,涓涓細流最終能達到滴水穿石的結果,這是我跟(嚴長壽)總裁學到很多的一部分。」創辧台東都蘭診所的余尚儒醫師談起「在宅醫療」——一種讓病人能在家中安心診療的模式,他說,加速老年人走向生命終點的,往往不只是因為病情,「孤獨」才可能是關鍵。面對偏鄉人口逐年衰退的情況,透過社區互助、照顧者與被照顧的相伴,這些生命更能重新找到價值,成為偏鄉活水。
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改變——專訪均一校友Hanako
「到目前為止,在總裁(嚴長壽董事長)常勉勵我們的金句裡,我想我有活出兩句:成為你想要成為的改變(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.)、成為一個準備好的人」。笑起來像小太陽的均一高中第一屆(2018)畢業生Hanako Purapuran(陳玟君)這個夏天很忙碌,6月到美國夏威夷參加太平洋藝術節、7月在費城辦了藝術展覽、8月回台東駐村,旋即月底抵達日本修課3個月。
台東地方創生故事——我很偏遠,但我有文化與熱情
如果有一個地方,展現了這一片土地上努力創造出來的生活美好與文化魅力,那會是什麼樣子? 今年二月,在台東「均一國際教育實驗學校」(簡稱均一學校),花東二十多位地方創生實踐者齊聚一堂,這場由公益平台暨均一學校董事長嚴長壽、「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」董事長陳美伶號召,以地方共好、場域活化為題的工作坊中,夥伴們分組輪番上台揮灑創意——有返鄉青年,有傳統美食達人;有經營旅館的中生代,有投入食材創新教育的創業女力,更有運用設計思維(design thinking)回應社會議題的團隊;有人回鄉三年,有人留鄉深耕了三十年⋯⋯即便來自各種產業,所有人的共同點,就是全心投入著更細緻的體驗經濟,不只追求商業經營,更追求著一種與台東土地共好的精神。 「要解決偏鄉問題,老年照護、孩子的教育、年輕人就業,必須一起思考。」嚴董事長提出的偏鄉未來發展Total Solution(全方位解決方案)與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「
大山大海旁的宇宙仙境花園──藝術家賴純純在台東
如果你曾經走入台北南勢角捷運站,看見懸掛在站內巨大的繽紛漂浮色彩而感到愉悅;如果你曾到訪高雄國際機場,行經繽紛的夢幻糖彩一般的走廊,由內心發出一聲驚呼;又或,你曾路過倫敦街頭,看見一朵巨型彩色的花朵綻放在疫情後的倫敦市⋯⋯那麼,你已經與賴純純的作品有過邂逅。賴純純的公共藝術作品,包含在南勢角的《青春美樂地》、高雄國際機場的《海天之心》、台灣大學法學院前的《知識園》、高雄法院裡的《心心相印》⋯⋯它們為剛硬筆直的城市與生冷的機構,帶來一抹靈動的色彩。當她的作品在水泥建物中綻放,有一個地方扮演著創作火種的角色──台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