捲起袖子,以行動實踐

2020年因為疫情帶來的國旅熱,既是台灣觀光旅遊業的機會,卻也可能是災難,我怕錯過這次機會,產業又會走錯路。

快速來、快速走,這叫觀光、走馬看花,若去一趟太魯閣,就覺得「我已經到過花蓮」,那他不會再來。我跟花東夥伴說,我們要做的不是「觀光」,而是與旅人分享生活與文化。這是素養問題,如果地方政府和觀光業者普遍沒有美學、文化素養,看不到生活文化,只是住宿跟觀光旅遊的「提供者」、建越來越多的停車場、設施,或辦一大堆觀光活動,客人只會快速來、快速走,製造一堆垃圾,或吸引一堆投機客來買土地。

花東不缺土地,缺的是整合。花東人其實很「富有」,台東人有全台十分之一的土地、百分之一的人口。我曾跟(台東)長濱人說,田地中錯落農舍的蘭陽平原,也可能是今日的長濱;我們應該在大量開發和商業機制到來之前,理性地看待花東地區的土地和文化,透過在地人的力量,讓政府知道該用麼方式規劃花東的未來發展,花東才有機會保有它永恆的美麗與生活價值。

台灣旅遊習慣需要改變,台灣大部分人的休假方式是利用連續休假的前後幾天安排旅遊,由於連續假期的人口傾巢而出,到處擠滿人群,店家生意忙不過來、品質下降,假期結束後不但沒有休息到,反而更加疲憊。歐美人安排自己的度假通常是連續兩、三週甚至更長的時間,國外企業則鼓勵員工預先規劃假期,好得到完整休息;通常他們會去固定去一個地方,讓自己放鬆慢遊,充分體驗當地文化跟生活文明。事實上這樣的度假方式才能讓人得到充分休息,對當地也才能提供有品質的服務並衍生完整的商機。這是我覺得台灣有待推廣的「旅遊文明」;台灣正在逐步改變,但需要時間。

要發展深度旅遊的前提是青年必須願意返鄉。2017年底,公益平台發現長濱和花蓮豐濱(簡稱雙濱)一帶有許多青年返鄉創業,可惜當時缺乏一個整體包裝的行銷資源網絡,彼此成為競爭對手,生意不見起色。於是公益平台再度投入觀光推廣,定位自己為引導者、資源整合者,讓在地青年與業者看見自己的條件與優勢,放掉「我」與「你」的競爭,彼此合作共好,成就自己的夢想,也讓在地出現豐富的旅遊樣貌。

年過73歲的我,這一生最大的體認是,當觀察到社會演變時,「發掘問題不難,想到解決的方法也是可能,但唯一真正能夠改變的成敗,是取決於能否捲起袖子,以行動實踐想法!」因為在實踐的過程中,才能隨時在面對挫折、失敗、修正之後,有機會變成可行的政策、成為可以放大的示範與期許,最終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。

董事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