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12-28

2017 校園攝影深耕

四年花東走過,攝影志工老師陪伴無數後山的孩子度過難忘的時光,今年攝影深耕課程延伸到新北地區、位於北海岸附近六所全校人數各不到一百人、多為新住民之子的小學,讓資源相對不豐富的孩子透過鏡頭為自己的童年和家鄉留下回憶。 從花東到新北 「如果你有一台相機,你最想拍什麼呢?」五年前發起「孩子的另一扇眼睛」攝影計畫時,我們這樣詢問了花東部落的孩子。「我想要拍清澈的溪水」、「我想要拍河裡的小魚」、「我想要拍我的家」、「我想拍我的阿嬤」、「我想要拍自己長大的模樣」……, 就這樣一群滿懷熱情的志工老師背起了相機, 不畏距離走遍花東,只為了那每星期 ( 或每二個星期 ) 短短數個小時的攝影課,一圓孩子的攝影夢。

2017-12-28

電影融入教學工作坊 — 陪伴孩子探索生命的精彩

I am different but not less. 我跟別人不一樣, 但沒有比較差。 ——電影《星星的孩子》 「五大洲電影學習法」是陳建榮老師十年前就帶領班級孩子實行的影像閱讀教育,他從世界五大洲五個國家中選擇獨立製片的小品,與學生分享與討論,甚至讓孩子自創結局,發想創意。這種由帶入異文化觀點去思索的方法,不僅能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裡和世界接軌,更讓教師也接觸到更寬廣的世界,感覺看電影也能環遊世界,由一個較高的視野來了解異文化與自己所處社會之間的關聯。建榮老師說,「如果孩子可以在遇到某個人生挫折時,想起某一部電影、某一個角色的決定,然後給他們一點正向的、向前走的力量,那就很值得了!」

2017-12-28

攝影遊戲工作坊 — 自由之心.探索之眼

改變世界最好的辦法,就是改變自己。 楊雅棠老師透過「遊戲」開啓大家對感官世界的好奇心,引導獨立思考、合作溝通與思辨。這個工作坊並不是按步就班教攝影技巧,也沒有告訴大家拍出好照片的法則,因為雅棠老師想讓每個人都能挑戰的是「膽大心細的觀察」,以培養敏銳的美感經驗,讓每個人能學習放開心中看待事物的框架。 ( 以下為學員分享 ) 體會自然的美感與頻率,成為一種生活能力 張世宗 / 嘉義東石高中教師

2017-12-28

2017 藍偉瑩老師共備社群

素養導向課程發展 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的提問與主動學習的動力 老子說:「授人以魚,不如授之以漁」,若要教會學生釣魚,老師必然要先學會釣魚,在教學場域便是「教學生教材,不如先教會學習」, 這即是課程共備存在的價值。

2017-12-28

2017 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工作坊

學做事也要學做人,教育不只要發展孩子的天賦,更要培養公民素養,因此均一教育學苑成立之始,「生活與品格」就是課程架構中重要的類別,強調從老師自身先內化、再慢慢影響學校團隊和學生的 7 個習慣工作坊便成為學苑長設的課程。 過去幾年 7 個習慣工作坊在花東的推動面臨瓶頸,雖然每位老師都認為品格相當重要,但在校園中,教師考量自我增能需求時,對於品格教學未必有急迫感,尤其當多數老師還不認識 7 個習慣,在週末舉辦的二天半長課程,仍令許多老師卻步。

2017-12-28

2017 初任教師研習 — 教育路・結伴行

如果一年影響二千五百位初任教師的觀念,十年就可以影響二萬五千位,相當於全台近十分之一的十二年國民教育教師。近年來台灣教師社群日益活絡,由下而上的力量已經幫助許多老師改變教學思維和方法,找回教育的熱忱和自信。除了在職的老師,這股教育新浪潮是不是也有機會提前影響準教師,甚至是仍就學中的師培生。基於這個動機,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(師藝司) 張明文司長結合公部門、師培大學及民間非營利組織共同發想新型態的初任教師研習方案,同時邀請公益平台協助承辦單位彰師大師培中心,規劃與執行研習課程並邀請講者。這是政府首度將初任教師研習委由民間單位協力舉辦。

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