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老部落原根職校
潘崴(Kwali),現任宜蘭寒溪不老部落執行長,公益平台2012年度「獎勵原住民國際人才培育計劃」的獲獎人,2013年成為第一位來自台灣獲得「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/楊百翰大學亞洲人才培訓計畫奬學金」申請的青年,接受為期10個月的培訓。 2004年我的父親毅然而然地拋下了台北的事業,率領一家回到了母親泰雅族的家鄉—宜蘭寒溪。對母親來說回到家鄉是驚喜也是不安,與許多離鄉的人相同,每每回家都是逢年過節,真正住下來的時間很少,更何況這次是玩真的,是要安居下來、重新接受認識、培養所有的人事物挑戰。
從營隊到醫療團隊 實踐對生命的關懷
「公益平台在花東耕耘了好一段時間,有沒有哪些事是北醫可以做的呢?」2015年四月份,台北醫學大學李祖德董事和閻雲校長,帶領北醫一校三院(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、萬芳醫院、雙和醫院),不同處室代表和學生共20人,在基金會的安排下實地走訪台東,希望透過與在地的交流,找到醫療專業上可以參與的公益服務機會。 拜訪賓茂國小時,朱慧清校長帶領合唱團孩子以歡愉的部落歌謠接待訪客。當得知台北醫學大學服務性社團計畫於賓茂國中舉辦暑期營隊時,除了推廣醫療衛生知識,朱校長最大的期待是大專志工能成為典範,帶領孩子學習生活態度和技能,彌補家庭教育對這些學習面向的缺乏。
以攝影深耕 傳承愛(eye)的種子
從攝影老師林錫銘的發想,無預期地募集了四千台二手相機,為期四年持續性地推動下,目前台灣各地已有許多老師運用相機這項工具,帶著孩子從教室走到戶外進行更有趣的創新教學,過程中並增進師生的互動關係。 趙廷箴文教基金會與公益平台自2011年啟動「校園攝影深耕」計畫,逐步由號召攝影志工前往偏鄉教學,轉為交棒給在地學校,發展為以「師資培育」、「經驗傳承」、「永續成長」為目標,幫助學校老師將攝影融入課程,成為學校長期發展的特色教學,也為學生在課業之外延伸視野,找到一處自信的舞台。這幾年,透過學校的參與,攝影已經不只是課堂上的教學,而是一個豐富教學的工具,真正豐富了孩子的心靈視野,成為教學相長的利器。
花蓮Makota'ay全母語共學園 讓孩子傳承部落文化
1998年,為了拍一位90歲老頭目的紀錄片,一直居住於西部的林淑照來到了花蓮港口部落。隔年,她開始在港口國小教書,接著落地生根、結婚生子。就這樣過了10年,為了一個教育理想,她辭去正職的教師工作,到宜蘭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擔任導師,因而更深入認識華德福教育。2012年,她返回部落帶著三個孩子在家自學,部落的人都覺得奇怪:「好端端的老師不做,回來部落讓孩子在家不去學校,到底是為什麼?」林淑照聞言,並不去多做解釋,因為自學的概念對部落而言實在太陌生了。
尊重每位學生的差異性 依據自己的優勢學習
【台東桃源國小 楊貽雯老師】 台東桃源國小是國內率先使用「均一教育平台」的學校。早在2012年聽到「美國可汗學院」的相關資訊後,鄭漢文校長當下立刻感覺:「這就是我要的!」於是,不怕挑戰的楊貽雯老師就開始在自己的班級使用,將這樣一個革新性的教育資源引進校內。 教書13年的楊貽雯,是一位一直在課堂上尋求創新的老師。她表示:「全班每個孩子程度都不同,他們應該依照自己的能力進度而選題。雖然老師會因此必須客製化每個孩子的教材而負擔更重,不過,這幾年因為有均一教育平台,一些在數學學習較為挫折的孩子,因此可以回到失意的起點,重新學習,重拾信心。」
以藝術教育 連結孩子的生命經驗
【台東和平國小 陳豪毅老師】 台東和平國小,是成功鎮和平部落的一所迷你藝術小學,全校80%都是阿美族的學生。被暱稱為「好意老師」的陳豪毅,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藝術史研究所,曾和一群藝術家朋友在台北創立自己的工作室,一起辦展覽、做策展。身為美勞教育公費生的他,在2011年來到和平國小服務,教書三、四個月後,他發現傳統按本教課的內容,和他與孩子們的生命經驗並無關連,深知沒有體驗的學習是很容易淡忘的他,於是開始改以藝術人文的角度切入孩子的生活,激發孩子的學習力。